南昌的民俗既保留了农耕时代的古朴,又融入了现代都市的活力
南昌作为江西省省会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其风土民情融合了赣鄱文化的精髓,同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地方习俗。以下是南昌独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:
1. 节日习俗
万寿宫庙会
南昌是“万寿宫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(西山万寿宫位于南昌近郊),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,西山万寿宫举办盛大的庙会,信众云集,焚香祈福,并有舞龙灯、采茶戏等表演,热闹非凡。- 特色:庙会期间有“摸福”“抛米袋”等祈福活动,相传为纪念道教净明派祖师许真君(许逊)而延续千年。
- 中秋烧塔
南昌及周边地区在中秋节有“烧塔”习俗,用砖瓦垒成塔形,填入柴草点燃,象征驱邪纳福。夜晚火光照天,村民围塔歌舞,颇具古风。 - 端午赣江赛龙舟
南昌地处赣江之滨,端午节龙舟竞渡尤为壮观,尤以蒋巷镇、扬子洲等地为盛,船头常装饰彩绘龙头,锣鼓喧天,万人围观。
2. 饮食文化
- 南昌拌粉与瓦罐汤
“拌粉+瓦罐汤”是南昌人早餐的“灵魂组合”。拌粉以#滑的米粉配秘制辣椒酱、萝卜干、花生米;瓦罐汤用土陶罐煨制,如鸡蛋肉饼汤、墨鱼排骨汤,汤鲜味浓,独具匠心。 - 藜蒿炒腊肉
南昌鄱阳湖一带特产藜蒿(一种水草嫩茎),与腊肉同炒,清香脆嫩,是春季必吃的时令菜,民谚云:“鄱阳湖的草,南昌人的宝”。 - 白糖糕与辣椒饼
白糖糕是传统小吃,糯米油炸后裹白糖,外酥内软;辣椒饼则是用米粉混合辣椒、糯米发酵后晒干煎制,甜辣交织,风味独特。
3. 方言与民间艺术
- 南昌话
南昌方言属赣语昌都片,保留古汉语入声,俚语生动,如“恰了啵”(吃了吗)、“作兴”(流行)等。民间谚语如“南昌人不怕辣,辣不怕,怕不辣”体现豪#性格。 - 南昌采茶戏
江西采茶戏的重要分支,以南昌方言演唱,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,表演诙谐,曲调轻快,传统剧目如《南瓜记》《秧麦》等。 - 南昌道情
一种说唱艺术,艺人手持渔鼓、简板,用方言即兴编词,讲述历史故事或劝世良言,曾流行于市井街头。
4. 婚丧嫁娶习俗
- 婚俗:哭嫁与过火盆
传统婚嫁中,新娘出门前需“哭嫁”,表达对娘家的不舍;入门时跨火盆,寓意驱邪迎吉。南昌农村部分地区仍保留“抬花轿”“拜祖宗”等仪式。 - 丧葬:做七与送寒衣
老人去世后,家属需“守七”,每七天祭奠一次,直至“七七”;农历十月“寒衣节”焚烧纸衣,为亡者“送寒衣”。
5. 民间信仰与禁忌
- 许真君崇拜
南昌人尊奉晋代治水英雄许逊(许真君),视其为保护神,民间流传“斩蛟镇水”传说,万寿宫即为其祭祀中心。 - 建房上梁仪式
传统建房时,主梁需缠红布,抛撒糖果、铜钱,木匠唱《上梁歌》,祈求家宅平安,邻里争抢“吉利物”以求好运。 - 忌讳“七不出八不归”
老南昌人讲究“逢七不出门,逢八不归家”,尤其是农历正月,认为此日出行或归家不吉。
6. 现代民俗新貌
- 滕王阁文化节
每年秋季在滕王阁举办诗词朗诵、灯光秀等活动,延续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文化意境,吸引文人雅士。 - 绳金塔庙会
绳金塔景区每逢春节、国庆举办庙会,汇集非遗展示、小吃集市,重现古代市井繁华。
南昌的民俗既保留了农耕时代的古朴,又融入了现代都市的活力,成为赣文化的重要缩影。若有机会深入南昌的街巷村落,还能发现更多藏在细节中的独特风情。